运河特稿|曹操河随思_合肥_江淮_肥西
离开庐江时,已是傍晚时分,根据张秉正教授的联系,我们一行人晚上前往肥西,拜访肥西地方文化学者马骐先生。马先生多年来一直从事合肥地方文化研究,对合肥境内的江淮运河了然于胸,也是较早参与合肥境内古运河考察和研究的地方专家之一。至马先生家时,老先生因为身体原因,近年来,基本上都闭门不出,也很少接受采访,我们一行人说明来意,马先生对我们介绍了肥西境内古今江淮运河的情况,尤其是对古代合肥境内的江淮运河,也就是曹操河的历史和将军岭的传说,给我们做了介绍。根据马先生的回忆,肥西地方部门在上世纪80年代已对曹操河进行了相关调查,大致了解了这条古老运河的分布情况。目前,肥西境内还有一段曹操运河遗存,而今天的引江济淮工程呈南北走向,大致与曹操河垂直分布,古今两条运河蜿蜒在肥西境内,见证了合肥运河的发展历史。
展开剩余82%根据马骐先生的介绍,我们第二天便决定到曹操河遗址进行考察。根据史书记载,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大败袁术,控制江淮地区,并开始了对合肥的经略。其后,十余年间,曹操与孙权之间,围绕合肥,展开了多次攻夺,孙权“六攻合肥而不得”。为加强合肥的防守,巩固寿春-合肥-巢湖一线,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曹操率大军回到故乡谯县,制造战船,训练水军。当年七月,他率军乘战船从涡河进入淮河,通过淝水,直抵合肥。为打通淮水与巢湖之间的水上通道,曹操遂命人在今天的将军岭和鸡鸣山之间开凿一条人工运河,沟通东淝水与施水,从而使得江淮之间得以联通。因这条运河为曹操命人所开凿,后世遂称之为曹操运河。对于曹操运河为曹操命令何人所开,史无所载,马骐先生介绍当地流传为一杨姓将军所负责,在开凿这条运河时,不知何因,河道遂开遂合。对此,当地流传这样一句古语:“日挖一丈,夜长八尺”,形容曹操河开凿之艰难。这条人工运河半途而废,最终也未能够完成。因为河道久开不成,杨姓将军难以复命,于是自杀而亡。在曹操河的最北端,原建有一座纪念这个将军的庙宇,现已无存,而此处遂被称为将军岭。
对于曹操河难以开凿的千年谜团,当时受技术条件所限,无从知晓。今天,科技工作者通过技术手段检测,揭开了这个一千多年未解的谜团。因受地质环境影响,这一区段主要为膨胀土,河道开凿后,土质很容易膨胀,从而遂开遂淤。今天,引江济淮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面对这个世界性的水利工程技术难题,工程师们经过反复实验,在土质中掺加石灰等材料,调节土质的酸碱度,从而稳固河道,有效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
根据现代学者考察,在合肥蜀山区小庙镇境内的曹操河遗址附近,确有一条长约5公里的人工运河遗迹。这条河道呈东西线分布,包括曹操河、鸡鸣坝、大陂、小陂等遗存,将东淝河与南淝河连接起来。但曹操运河是否达到行船运兵的条件,现在已无从考证。这条运河开凿的失败,应该是曹操心中一大遗憾。千年以前,江淮之间沟通不畅,也是江淮儿女心中一个难以抹去的梦魇。
值得庆幸的是,一千八百年前,曹操未能够完成的这一人工运河工程,在今天,我们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攻克种种难题,成功在江淮之间开凿了一条规模宏大的人工运河,江淮联通,实现了江淮儿女这一千年梦想。
尽管江淮运河与曹操河走向不一,但二者都是贯通江淮,使得江淮之间能够连接到一起。行走在曹操河边,看着河边芦苇荡漾,曹操当年开挖江淮运河的情景不自然地浮现在脑海中。而这样一个千年梦想,在今天得以实现,引江济淮工程顺利实施,安徽腹地得以“通江达海”,江淮之间连为一体,使得江淮地区水路交通真正得到有效联通,不仅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其所带来的生态效益、文化效益也在日益彰显。
自古以来,中华儿女都在不断开凿人工运河,时至今日,一条条河道正在不断疏通,江淮大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伟大的时代,孕育出伟大的工程,伟大的时代,让我们倍感幸福和自豪。运河伴随着中华文明发展与进步,造福着世世代代的江淮儿女。
对此,我不禁想到曹丕当年跟随曹操出征合肥时,所写的名篇《浮淮赋》,作为对一场战役的文学记录,斯文如下:
建安十四年,王师自谯东征,大兴水运,泛舟万艘。时余从行,始入淮口,行洎东山,睹师徒,观旌帆,赫哉盛矣。虽孝、武盛唐之狩,舳舻千里,殆不过也。乃作斯赋云:
溯淮水而南迈兮,泛洪涛之湟波。仰岩冈之崇阻兮,经东山之曲阿。浮飞舟之万艘兮,建干将之铦戈。扬云旗之缤纷兮,聆榜人之喧哗。乃撞金钟,爰伐雷鼓,白旄冲天,黄铖扈扈,武将奋发,骁骑赫怒。于是惊风泛,涌波骇,众帆张,群櫂起,争先遂进,莫适相待。
曹丕的《浮淮赋》以雄浑笔触描绘了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随父曹操东征时水军浩荡的壮景,字里行间充满对军事力量的赞颂,曹丕以赋体写军旅,继承了汉赋的宏大气象,如“警风泛,涌波骇,众帆张,群棹起”一句,通过短促的动词连用,再现了千帆竞发的紧迫感,体现了建安文学“慷慨任气”的特质。而“武将奋发,骁骑赫怒”则暗含个体英雄主义色彩,与曹操《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集体理想形成互补,共同构成建安文人的精神图谱。
行走运河多年,对胸怀天下杰出的政治家,杰出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代杰出的治水能臣曹操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敬佩,以及壮志未酬的慨叹。(公元608年,隋炀帝开凿隋唐大运河永济渠,就是利用当年曹操征讨北方为了运兵运粮开挖白沟的水道基础上建成的。)天命不可违,人的理想抱负不可失。有文治武功的曹操,终受制于那个时代及科技发展的局限,开掘江淮运河之失,它也成为一个伟大的遗憾。作为曹操之子的曹丕对一场战役的文学记录,也是个体生命与时代洪流碰撞的深刻回声。(图文作者 张秉正 张甦)
制作 曹宇
编校 延晨 徐蓉
一审 桂艳 张莉
二审 肖东
三审 晖军
发布于:江苏省